
当“儿童社交退缩”“情绪管理能力缺失”“集体规则意识薄弱”等词汇逐渐出现在低龄教育讨论中,幼儿园阶段品格培养的迫切性已经愈发凸显。在焦虑被不断前置的时代,家长们渴求孩子更早掌握认字、算数的本领,却常常忽略如何让他们学会面对冲突、理解共情、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园长、正高级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余琳认为,品格教育并非宏大命题,而恰恰藏匿于孩子每日细微的选择和行为之中。品格教育究竟如何融入日常,避免沦为形式化的说教?让我们跟随余琳的思考,去探寻品格教育成为孩子生命中活跃基因的路径,为其描绘稳固的人生起点。
封面人物 | 余琳,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园长、正高级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
《教育家》:幼儿园阶段是落实品格教育的起始阶段。然而,当前许多幼儿园在开展品格教育时,仍然存在各种困惑。如何科学认识品格教育的内涵?
余琳:结合我观察到的实践误区或困惑来看,教师首先需要认识到,良好品格并非完全依赖外部灌输而得。相反,许多优良品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品格教育要做的就是珍视并唤醒儿童生命中原本存在的善端,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互动中持续焕发。
其次,要走出“说教就能培养品格”的误区。儿童思维具体、依赖体验,因此品格教育必须在情境中展开。前不久,我们园的孩子在幼儿园的小树林捡到一只黄色的十二星瓢虫,调研后兴奋地告诉我,这是益虫。交流之后,孩子们自然地把瓢虫放生到树林中,说因为是益虫,我们得好好爱护它。在真实情境的感知和互动中,孩子们自然而然萌发了尊重生命、友善待物的情感,远比单向讲授更能有效培养品格。
最后,一些教师把品格教育当成刻意为之的任务,偶尔觉得重要时才开展,或者上级部门、幼儿园有相关活动时才开展。实际上,品格教育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持续渗透,要成为教师随时把握的教育常态。
品格并不简单等同于品德,以往有些教师的理解将之窄化了。品格是一个人身上较为稳定、值得被称赞的个性品质。“个性品质”包含道德性的和功能性的,道德性品格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伦理价值观,如友善、诚信、公正、责任等,而功能性品格是指实现道德品格的能力,如坚持、刚毅、勇敢等。所以,品格教育真正要做的,是让这两种品质合二为一。尤其重要的是,功能性品格要以道德性品格为引领,否则可能勇敢地做坏事、坚持做坏事。只有二者融合统一,才能称得上是真正良好、完整、值得被称赞的品格。
《教育家》:如何在品格教育过程中做好教育目标和方法的“适儿化”转换,摆脱“用成人的理解帮助幼儿建立价值观和道德感”?
余琳:做到真正的“适儿化”教育,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真诚地倾听儿童。这并非形式上的“听”,而是建立起一种互动式的倾听文化,将其贯穿于教育的每个环节。当我们真正俯身倾听,才会发现儿童的世界与成人世界截然不同。例如,我们曾倾听小班孩子对“勇敢”的理解,一个孩子说,“我和好朋友走完了整个幼儿园,虽然没有玩,但我很勇敢”——那时候是入园一个月,孩子们开始了走园游戏。成人觉得幼儿园的空间并不大,但对刚入园的幼儿而言,这是陌生而广阔的世界。有的孩子说“我从家里走路来上幼儿园,我很勇敢”,还有孩子说“我吃了以前从来没吃过的东西,就是勇敢”,这些回答源自他们真实的生活经验,帮助我们理解儿童对品格最初的、多元的甚至带有哲学意味的认知。只有通过倾听,我们才能把握教育的起点,觉察他们的困惑,明白如何真正适应儿童、培养儿童。
建立平等对话的勇气与能力,这在中国教育文化中尤为艰难,教师在自身成长的过程就已经习惯于说教与灌输。但一旦教师放下权威,就意味着他们距离成为一名优秀的品格教育教师已经不远了。
第二步,是让教育回归儿童的日常生活。幼儿园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和孩子共同生活,这意味着无论如何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它的前提还有一句话——以生活为基础。因此,教师要具备“行走在刀锋上”的敏锐度,及时捕捉一日生活中品格教育的契机。有这样一位教师的做法令我印象深刻:成都的阴雨天气多,一个孩子顶着雨具在幼儿园的操场玩耍,引起其他孩子的羡慕。班级教师发现后,迅速循着孩子们的兴趣,带领孩子们讨论“如何借到雨具”。忽然,他们发现幼儿园的某个角落有一把伞,但不知道主人是谁。有的孩子提议“先用了再说”,但有的孩子表示反对,认为一定要先征得主人同意。教师及时抓住契机,鼓励孩子们一起想办法寻找主人,并在结伴互助中克服恐惧,借到更多的雨伞。此后,孩子们撑着伞,尽情体验雨中玩耍的乐趣。活动结束后,教师带领孩子们归还雨伞,完成“有借有还”。这一系列动作,将诚信、勇敢、协商、感恩等品格自然融入了真实的生活经历。唯有教师全方位打开自己的身心,敏锐地感知孩子“灵光乍现”的瞬间,教育才能落地生根。
第三步,是推动游戏从单纯娱乐走向经验建构。游戏不应止于摆弄与操作,而应成为儿童建构社会认知与品格的载体。比如玩多米诺骨牌,初期儿童可能倾向于独自操作,避免他人“破坏”;但随着游戏深入,他们逐渐意识到复杂的目标需要合作实现。他们遭遇失败、分歧、不小心碰倒别人的牌,但也逐步学会宽容、理解、互助,学会为能力较弱的同伴提供帮助。游戏由此成为品格成长的土壤,承载了规则意识、集体精神和耐心坚持的教育功能。
《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季湄提到,一些做法看似在培养孩子某些能力,但可能损害了另一些重要的品格。比如开展整理书包的比赛,特别突出名次与奖励,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出发点是好的,却忽略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教师在开展品格教育时,有哪些价值判断是要做好的?
余琳:李季湄老师提醒我们的是要谨慎运用结果性评价,儿童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评价方式也必须是多元的。尤其在品格教育中,特别需要两种评价,即个性化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我曾在担任带班教师时遇到一个小女孩,她吃饭很慢,因为小时候我也是个“吃饭困难户”,所以很理解她。某天,她突然吃得特别快,保育员在全班面前表扬她“改正了缺点”。当时我很纳闷她吃得如此快的原因,结果第二天做卫生时发现,她把饭藏在了角落。正是在重视结果评价之下,孩子为了得到表扬,反而丢掉了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更应看到她虽然慢却坚持吃完的韧性——那才是真正值得鼓励的品质。
每个孩子的发展节奏不同,统一标准并不科学,就像不能让鱼和猴子比赛爬树。评价必须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比如“友善”这一品格,小班孩子首先需要感受他人对自己的友善与接纳,才能逐渐学会对他人和世界友好。我们小班九月主题是“幼儿园不错嘞”,允许孩子带安抚物入园,多安排一位行政教师专门拥抱哭泣的孩子,让孩子感到被接纳、有安全感。他们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自然会成为积极向善的人。
过程性评价虽难,却非常有意义。我们受新西兰“学习故事”的启发,鼓励教师记录孩子在游戏中的完整过程,重点写孩子“能做到的事”,用具体事件代替评判语言。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圈就写了一个小姑娘的故事。区域活动后,有两块砖块没有被及时归位,餐后散步时间里,有两个小朋友被绊了一下,但都忽略而过了,反而是走在队伍最后的小姑娘,虽然没有被绊倒,但她很主动地将砖块挪开,避免他人被绊倒。我刚好看到了全程,就当场把这件事告诉了全班孩子。当听完我的叙述后,小姑娘脸上一下子洋溢出幸福感和自豪感。后来我将这段经历写成学习故事发给班级教师,教师又让小姑娘把故事讲给家人听,孩子的良好品格就在过程评价中得到强化。我们还鼓励教师撰写“师幼互动日志”,关注日常中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动,反思其中隐含的评价与引导。可以说,过程性评价可能细微,却远比简单的好坏评判更有教育价值。
《教育家》:多元评价体系离不开孩子的声音,在品格教育的评价中应该如何体现和正视孩子的声音?
余琳:孩子一定要成为评价品格教育的主体。我们鼓励孩子们多做记录,哪怕小班幼儿只是涂鸦,也应认真理解他们想表达的内容。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做自我评价,并通过教师一对一的倾听真实记录,这不单能留下成长的轨迹,更是儿童观的深刻转变。当孩子翻阅充满自己话语体系的记录本时,品格教育就已从外部教育走向内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将儿童的权利最大化凸显,我们从中能够读出,表达是儿童的权利。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倾听孩子今天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解决它,这样才是有意义的,而非仅仅是聊聊“今天我玩了什么、和谁一起玩”。有一个孩子在记录中用拳头图案表达愤怒,教师倾听后,发现这是他和另一个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他说:“我真的很想打他,但我忍住了,因为我知道打人不对。”这一刻,正是品格内生的体现。当孩子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他的内心才会舒展,评价才能促进他的发展,世界的美好也在这一刻具体化。
— END —
来源 | 《教育家》2025年9月第3期,原标题《实施品格教育,要有“行走在刀锋上”的敏锐度》
作者 | 谷珵
统筹 | 周彩丽
校对 | 高盈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股票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