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土地理育人,如何变得广阔?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普东中学地理特级教师邱秀玉用三十八载光阴,探索地理教学改革之道,以大单元项目式教学为“犁铧”,以故乡的一滴春雨、一缕秋风为始,深耕地理育人沃土,在学生心中绘制了一幅从乡土到寰宇的壮阔地图。在她的情境教学下,沉默的乡村学生,成了丈量世界的探索者;那些自卑的心灵,在“跳一跳,摘桃子”的跨学科实践中挺直了脊梁。
一“境”到底
秋风送爽,一群学生对着镜头露出灿烂的笑容,在他们背后巍然矗立的是绵延数公里、高达30余米的柱状节理石柱群——即墨区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部蕴藏着自然演化的“地质奇书”,自2017年起成了邱秀玉开展乡土地理项目式教学的“生命博物馆”。学生在这里与自然相遇,奔跑在快乐探索和自由成长的青春之途。
培育乡村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需要通过项目式教学实现,为此邱秀玉探索多年。为克服优秀生源逐年流失、教学资源匮乏、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习内驱力不足等问题,她贯彻“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主旨。一是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立足乡土地理研学和社会热点问题,创设项目式学习的大情境、大任务,组织学生以小组进行分解后的子项目探究,引导他们“跳一跳,摘桃子”,在既有能力基础上逐步提高地理核心素养。二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融入跨学科内容。在《秋游马山》项目式学习中,子项目任务涉及防治水土流失的环保措施等地理知识,探究马山白云庵、狐仙居、济公井等传说,马山战役等历史知识,以及关于马山主要植被的生物知识,马山作为家乡文化名片的文旅价值等。学生围绕自己关切和熟悉的主题积极探究,学习兴趣大大增强,视野更加开阔,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邱秀玉将该项目总结为《秋游×山》“地理+历史+生物+政治”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模式图,并进一步凝练为跨学科项目式主体学习模式图,为更多教师提供了参考案例。
创设大情境并使之贯穿课堂始终,是邱秀玉的教改“秘诀”。“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大单元项目式教学更需要情境创设,最好一‘境’到底。”在她看来,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各有强项和优势,学生在探究中能充分挖掘潜能和培育核心素养。相比于需要提前实地考察、做好安全防护等大量准备工作的户外具身情境,在课堂创设思维想象的真实情境同样重要。她结合教材,将社会热点融入常规课堂,构建开放性的地理课程,进行大单元项目式教学。
“我想让学生的思想羽翼及时触达世界的各个角落。”在邱秀玉的《冰雪之约——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探究课堂,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个具有感召力的符号,更是激活学生责任担当的主人翁精神、鼓舞奋进的号角。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贵州村超、哈尔滨冰雪热、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成功等社会热点,成了激发学生头脑风暴、深层思考的“引线”。曾经课堂上不敢举手的学生,在讲台前自信展示、侃侃而谈,独立而有个性的成长真实发生。
让课堂多彩而灵动
“把最好的交给学生”,是邱秀玉的教育理念。她希望学生“在解决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切实体验学以致用的快感”。
大单元项目式教学对乡村学生来说具有独特价值。其立足乡土地理尝试学科融合,以大情境拓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融入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学习视角的变化,实现知识的重构、能力的发展、素养的提升;结合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内驱力,培养地理思维品质。“社会热点选题须有大视角,从世界大环境选题,如由新疆长绒棉事件引发对埃及、西亚‘两河’流域,以及中亚与我国新疆的长绒棉生产、印度与美国棉花生产的案例进行‘合并同类项’;找出其共同点与不同点,教师‘乾坤大挪移’,引领学生举一反三,以此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形成全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大格局。”另外,邱秀玉紧跟AI浪潮,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原因与意义”等探究项目中,引导学生借助AI大模型制作视频和思维导图自主学习,聚焦真实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实现深度探究。
大单元项目式教学是以乡土地理为根、以大情境为线索的项目式学习与大单元教学的有机融合,跨学科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应有之义。2024年,邱秀玉的复习课《山水林田湖草——我们是生命共同体》以视频导入,整合八年级教材共四章的大地理区域农业知识体系,通过“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与草”这一情境主线一“境”到底。学生完整经历自主选题、小组合作、搜集资料、整合分析、课件展示的科学探究过程。由于课堂容量较大,除了承担主持人的角色,邱秀玉也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探究“水的命脉在山”这一子项目。之后,她以《五年的整治,成绩斐然》视频结题,引导学生通过大数据感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观。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以秀丽的湖光山色、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等闻名世界……”曾经内向自卑的于同学娓娓道来,与同学分享探究成果,整堂课变得多彩而灵动。通过项目实践,班里20多名学生成绩提高15~20分,全国版图知识竞赛获奖率从2024年的30%上升至 2025年的67%,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字素养得到显著增强,地理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切实培养起来。
以教师成长引领更多学生终身发展
大单元项目式教学具有跨学科要素、知识体系化与综合性强、框架设计须科学合理等特点,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邱秀玉始终走在学习和探索的路上,坚持传承创新,在全国范围内带动更多教师参与改革。
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要拥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体现真实世界关怀。邱秀玉主张教师应始终坚守“学生中心”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把“国家事、家乡事、身边事”转化为学习议题,面向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未来发展,引导他们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她设计的《到东北去看雪——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项目以“哈尔滨的冰雪热”为切入点,通过东北地区早雪、多雪、雪期长的“追因—索果—话影响”这一教学主线,将社会热点话题与“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教材内容巧妙融合。这种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生态系统”的自然知识到“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文旅发展”的人文思考,打通了多学科的综合学习思维链条,令乡村学生的眼界极大地宽阔起来。另外,教师须保持终身学习的姿态,引领示范,还应有善于反思的习惯,促进对教育的认知升华。实施项目式教学,往往会超出教师本学科的边界,要敢于承认“我不懂”。邱秀玉曾现场向生物教师请教马山的河桦树种类,学生目睹了全过程,这使他们的提问频率明显提升,促进了求学好问氛围的形成。
为传承创新,邱秀玉成立了名师工作室,通过课题研究进行集备研讨,相继有多位教师参与到项目式教学的实践中来。她被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带领团队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多场讲座研讨。她还通过国培项目、学科网等平台作专题报告,来自宁夏、河北等地的地理骨干教师都表示获益匪浅。
故乡的马山为诗,远方的冰雪是歌。邱秀玉用“大地理”写就的育人诗篇,其意义早已超越分数与奖状。她在学生心里种下了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种子,使地理教育不再囿于课本,从而培养有世界襟怀的“大写之才”——他们既能深情凝望脚下的土地,亦能昂首拥抱无限的未来。
— END —
来源 |《教育家》杂志2025年9月第4期,原标题《邱秀玉:以地理培养有世界襟怀的大写之才》
作者 | 乔东
统筹 | 周彩丽
校对 | 李翊洁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股票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