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清明节当天,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上,汪伪政权的主席汪精卫正被一群日本军官和几名中国官员簇拥着。他低声对身边的人说:“如果我死后能够守在中山先生身边,那该多好啊。”这句话,仿佛成了他的预言。不久之后,汪精卫真的死在了日本,他也确实葬在了中山陵附近。可他并不知晓,自己当年下葬时的风光与后来被挖掘出的凄惨境遇,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反差。
汪精卫出身广东三水,原名汪兆铭。尽管家族曾是官宦世家,但家道早已中落。他未曾继承祖上的荣光,唯一遗留给他的是一副聪慧的脑袋。小时候的汪精卫学业出众,九岁便有文人慕名请他题诗作画。原本,他可以安心读书,考取功名,继而像父辈一样做幕僚。然而,命运却因父母相继去世发生了转折,令他不得不放弃学业,离乡依靠兄嫂。
幸好兄嫂并未嫌弃他,不仅照料他的生活起居,还支持他继续读书。汪精卫也不负所望,考取了广东省秀才。虽然成绩不错,但长期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性格中带着拘谨、自卑和优柔寡断,这也影响了他后来的政治立场,显得摇摆不定。
1903年,汪精卫作为官派留学生前往日本求学。在那里,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关键人物——孙中山。当时,孙中山刚从檀香山抵达日本,正与黄兴等人筹备成立同盟会,并在东京华人圈内积极传播“革命救国”的理念。年轻的汪精卫深受影响,开始接触革命思想。
展开剩余87%这位英俊且才华横溢的青年很快引起了孙中山的注意。经过考察,孙中山决定吸纳他为同盟会成员。于是,汪精卫成为同盟会早期会员,凭借出色的文笔,参与起草章程,并频繁发表革命宣传文章。此时的汪精卫,胸怀报国理想,意气风发,在各地演讲时神采奕奕,吸引了大量追随者,其中就包括他日后的妻子陈璧君。
1910年,汪精卫完成了轰动一时的大事件,使其名字广为人知——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摄政王在当时权势极大,几乎等同皇帝。虽然刺杀未成功,汪精卫的名字却登上了各大报纸头版,尤其是他在狱中所作的《慷慨篇》,被无数热血青年传唱。
本该处死的汪精卫,因为袁世凯正在与革命党谈判,顺势提出释放他,免于极刑。在袁世凯庇护下出狱后,汪精卫甚至开始主张孙中山让权给袁世凯。尽管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时,汪精卫并未在政府任职,但此事却在孙中山心中留下隐忧。
1915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孙中山起兵讨伐,汪精卫回国参与护法运动。尽管表现积极,但他在孙中山心中的分量已有所减少,只在广州国民政府中担任顾问、参议、秘书等职,未掌实权。尽管如此,汪精卫表现出色,渐渐恢复孙中山信任,直至孙中山去世前,汪精卫一直陪伴左右,甚至操办遗嘱和后事。
按理说,汪精卫在新国民政府中应当掌握军政大权,担任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孙中山也极为看重他。但蒋介石觊觎总统位置,掌控了黄埔军校军队后,发动中山舰事件,将汪精卫赶下台。汪精卫不甘失败,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与蒋介石掌控的南京政府形成对立。
两人自此成了政治死敌。即便在“九一八事变”后两个国民政府合并,二人的明争暗斗仍未终止。汪精卫在法国避难时曾写信给国内同僚,指出中国革命和政权更替不同于外国,必须借助武力才能实现。他的见解极为正确,因为没有黄埔军校的硬枪杆子,他在与蒋的斗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只能做“二把手”。
汪精卫的失败被妻子陈璧君看得清清楚楚。她一句话让汪精卫心凉:“总是做二把手,现在机会来了,你还想继续吗?”陈璧君所谓的“机会”,其实是一次卖国投敌的选择。
自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以来,汪精卫主张“曲线救国”,声称“抵抗只有一死”。1938年底,他派使者秘密与日本议和。11月,汪精卫派特使梅思平、高崇武秘密与日本谈判,最终决定不再做“老二”,宁愿成为头号汉奸。
同年12月底,汪精卫绕道越南河内宣布与国民政府决裂,成立伪政府,受到日本扶持。消息传出,舆论哗然,纷纷指责他叛国卖国,但汪精卫辩称这是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从此,那个曾意气风发的革命少年彻底消失了。
汪精卫的投敌行为,给蒋介石极大打击。蒋对汪精卫一直穷追猛打,但汪精卫十分狡猾,中统和军统多次派杀手都未能成功刺杀他。经历多次暗杀未遂,汪精卫依旧在日本人的扶持下管理伪政权。
然而,天道有轮回,1943年底汪精卫身体急剧恶化,被送往日本名古屋治疗。病情恶化迅速,他曾一度陷入休克甚至假死状态。令人意外的是,导致他身体异常的,竟是几年前的一枚旧子弹。
1933年,汪精卫默许南京政府何应钦与日本梅津美治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当时,斧头帮头目王亚樵愤怒异常,认为汪精卫必须除掉,于是在国民党六中全会照相时突然向他连开三枪。汪精卫侥幸逃生,但有一颗子弹卡在脊柱旁,未被取出。
正是这颗未取出的子弹引发体内发炎,导致病情迅速恶化。刺杀者当场喊出“打倒汉奸卖国贼”,仿佛预见了这位曾为革命刺杀摄政王的青年将成为头号卖国贼。
1944年11月,汪精卫成为大汉奸四年后,在日本客死。作为伪政府的最高领导,日本为他举行了一场相当隆重的葬礼。汪精卫临终时曾嘱咐葬礼简单节约,但日本方面仍送上上等楠木棺材,并拨款5000万元作为丧葬经费。依照遗愿,他葬于中山陵附近的梅花山。
他的妻子陈璧君深知丈夫树敌众多,死后必遭人唾弃。为防止有人破坏墓地,她特意将墓碑用钢筋水泥加固,混入五吨碎钢以增强强度。虽因死得匆忙,墓地未完工,仅有简单墓室和祭堂,但葬礼当天依然盛大异常。
伪政府为“撑场面”,雇佣民众只需站一会儿、哭两声便给20元,结果葬礼人山人海。日本方面也尽显“面子”,历任首相悉数到场,东条英机更代表天皇向汪精卫遗体鞠躬。这场充满复杂心思的葬礼结束后,汪精卫的故事远未完结。
1946年日本投降,国民政府迁回南京,蒋介石心情却并不舒畅。蒋授意何应钦,“大汉奸怎能与国父葬在同一山上”,何应钦立即着手安排。
因早有调查,何应钦知晓汪墓坚固,但这挡不住他手握重兵。深夜,工兵装置150吨炸药,将汪精卫钢筋水泥墓炸得粉碎。汪尸因密封未腐,爆破时穿着马褂、礼帽,胸佩日本授予的大绶带。尸体迅速被装入棺材,送往南京西城火葬场,连同勋章一同焚毁。天亮前,骨灰被撒入江中,成为鱼虾蟹鳖肥料。
若当年刺杀摄政王的汪精卫知晓死后会“人间蒸发”,甚至尸骨无存,不知是否会为当初选择而悔恨。
——摘自《汪精卫坟墓平毁记》(人民网)、《秘炸汪精卫墓始末》(张容生)、《汪精卫的人生丕变》(王也扬)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