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
1
原文全文及要点注解
醉翁亭记
宋 ·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环:环绕。
【皆】副词,都。
【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壑】山谷。
【尤】格外,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蔚然,茂盛的样子。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潺潺】流水声。
【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回,曲折、回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居高面下。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然:……的样子。
【作】建造。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辄】就。
【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故】所以。
【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曰】叫做。
【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乎】相当于“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图片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若夫】文言文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开。霏,弥漫的云气。
【岩穴】山洞,这里指山谷。
【暝】昏暗。
【晦明变化】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花。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秀,茂盛。
【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乐】乐趣。
【穷】穷尽。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渔】钓鱼。
【酿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
【洌】清。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陈】摆放,摆设。
【酣】尽情地喝酒。
【非丝非竹】不在于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苍颜】苍老的容颜。
【颓然乎其间】醉倒在众人中间。颓然,倒下的样子。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已而】不久。
【归】返回。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蔽。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醒能述以文者】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
【谓】为,是。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图片
2
全文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化不一的景色,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面下降,隐石出现,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设的宴席啊。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在尽情地欢乐。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在高处低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背景故事
Ou yangxiu
欧阳修 · 简介
图片
欧阳修(ōu yáng xiū)(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Chuangzuobeijing
创作背景
图片
《醉翁亭记》创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是欧阳修贬谪滁州任太守的第二年。此时他已度过初到贬地的震荡,经一年治理调适,方有创作此名篇的心境。
此前欧阳修任要职时,坚定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1043年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改革方案),触怒以夏竦为首的保守派。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失败,革新派遭罢黜,欧阳修因上书辩护,被保守派以“甥女张氏案”构陷,虽查无实据,仍被削职外放滁州,他在《与高司谏书》中痛斥保守派“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可见处境艰难。
抵滁州后,欧阳修推行“宽简为政”:庆历七年主持修缮城壕,抗灾保民,实现“虽有水旱,无有饥民”;政务之余建丰乐亭寄“与民同乐”之意,常与僚属、僧友游琅琊山胜景,既改善民生,也构建了和谐的文化生态。
庆历六年,琅琊寺僧智仙感其治绩与人品,在山麓建亭,欧阳修自号“醉翁”并作《醉翁亭记》。此时他政务有成,山水之美成精神支撑,心境与同期《丰乐亭记》相通,共同诠释“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的豁达。
但个人境遇改善难消时代困境:新政失败后北宋积弊深重,革新派如范仲淹、富弼均被贬,欧阳修虽享“山水之乐”,仍怀“忧国忧民之思”。这种矛盾化为文中“醉翁”(寄情山水)与“太守”(勤政为民)的双重角色,“饮少辄醉”下藏“颓然乎其间”的孤寂。
文中二十一个“也”字强化抒情,暗含怅惘;“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既显“与民同乐”理想,也揭士人“知与不知”的困境,是欧阳修“六一风神”文风的典范——纡徐中见情感,含蓄中藏感悟。
滁州两年间,欧阳修作百余篇风物诗文,终在《醉翁亭记》中完成精神超越:将贬谪郁愤转为民生关切,政治失意升华为山水深情。这种逆境中坚守理想的态度,让此文超越山水游记,成为北宋士大夫精神境界的生动写照。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