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华昌中医
古中医防未病,保民众大健康。图片
现在不少人都遇到过出血的毛病,有的女人月经崩漏,一来就止不住,要么量多到吓人,要么拖拖拉拉十几天不停;有的人体检发现血小板减少,稍微磕碰一下就青一块紫一块,甚至牙龈、鼻子动不动就出血;还有人更奇怪,皮肤莫名冒出小血点,或者大便带血、小便带血,去检查又查不出太明确的原因,只能干着急。其实这些情况,在中医里都叫 “血症”,尤其是气虚引起的出血,特别常见,只是很多人没意识到,出血不只是 “血” 的问题,跟 “气” 也脱不了关系。
中医讲 “气能摄血”,就像用手攥着东西一样,气足够强,才能把血液牢牢 “攥” 在血管里,不让它随便漏出来。要是气虚了,攥力不够,血液就容易从血管里跑出来,形成各种出血症状。比如气虚的人,往往不光出血,还会觉得没力气、脸色苍白、说话有气无力,稍微动一动就累,这就是因为气不够,既没法摄血,也没法滋养身体。古人早就把这个道理说透了,《黄帝内经》里讲 “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这里的阳气就包含了能摄血的气,气足才能固摄血液;《医宗金鉴》也说 “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了,气血生成不足,摄血能力也会跟着下降;还有《景岳全书》提到 “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统血”,更是直接点出了气虚和出血的关系,这些老话都是一代代人摸出来的经验,到现在还特别管用。
我在临床上见多了这类出血患者,总结出一个调理血症的基础方,不管是哪里出血,只要是气虚相关的,用这个方打底都能有不错的效果。这个方子的药材很简单,就六味:熟地 30~60 克,生地炭 15~30 克,荆芥炭 6~15 克,田三七末 6~9 克(冲服),当归 15~30 克,黄芪 15~30 克。这个方最关键的就是 “补血不专补血,兼着补气;止血不专止血,妙在引经”。
先说 “补血不专补血,兼着补气”。方里的熟地和当归是补血的主力,熟地能滋阴补血,把流失的血补回来,尤其适合出血后脸色苍白、头晕乏力的人;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补而不滞,不会让补进去的血瘀在身体里。但光补血不够,气虚是出血的根,所以加了黄芪,黄芪是补气的能手,能补脾胃之气,让气血有源头,同时还能增强气的摄血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出血。这样一来,气血双补,补得稳、补得牢,不会越补越虚。
再讲 “止血不专止血,妙在引经”。很多人出血了就想着用强效止血药,可硬止反而容易留瘀,以后更麻烦。这个方里的生地炭和荆芥炭就是 “软止血”,生地本身能凉血,炒成炭后止血效果更强,还能滋阴,避免止血伤了津液;荆芥炒炭后能止血,还能引药到全身,不管是口鼻出血、皮肤出血,还是妇科出血,都能帮着把血止住。最关键的是田三七,它既能止血又能活血,止血不留瘀。
这个方子的用法也不复杂,除了田三七末,其他五味药先加水浸泡 30 分钟,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 30~40 分钟,倒出药汁约 200 毫升;然后再加一次水,煮 20~30 分钟,倒出同样量的药汁,把两次的药汁混在一起,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次喝的时候把田三七末冲进去搅匀,一天喝一剂就行,具体喝多久,得根据出血情况调整,自己随便加量或减量。
不过每个人的出血情况不一样,有的还夹杂其他问题,所以方子得跟着加减。比如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的,除了出血,还总觉得累、怕冷,这是气血亏虚得厉害,就可以加龟甲 15~30 克、胎盘 15~30 克,龟甲能滋阴补血,胎盘能补气血、益精,帮着提升身体的造血能力;要是出血的时候还发热,口干、喉咙痛,可能是有内热,加金银花 15~30 克、连翘 15~20 克,能清热泻火,避免热邪加重出血;睡眠不好的人,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加炒酸枣仁 15~30 克、远志 6~9 克,既能养心安神,又能帮助气血归位;月经崩漏的人,要是出血量大、颜色淡,加艾叶炭 9~15 克、阿胶 10~15 克(烊化),艾叶炭能温经止血,阿胶补血止血,特别适合妇科出血;大便带血的人,要是伴有腹痛、大便稀,加地榆炭 15~20 克、槐花炭 15~20 克,能清肠止血,缓解肠道出血;牙龈出血的人,要是牙龈红肿、口臭,加石膏 20~30 克(先煎)、知母 10~15 克,能清胃火,减少牙龈出血;鼻子出血的人,要是鼻子干、爱上火,加白茅根 30~40 克、芦根 20~30 克,能清热凉血,止鼻衄;皮肤有出血点的人,加紫草 15~20 克、丹皮 10~15 克,能凉血活血,帮助消退出血点;产后出血的人,加益母草 15~30 克、红花 6~9 克,能活血止血,促进产后恢复;气虚得厉害,说话都没力气、稍微动就出汗的人,加党参 15~30 克、白术 10~15 克,增强补气效果;阴虚的人,口干舌燥、手心脚心发热,加麦冬 15~20 克、玉竹 15~20 克,滋阴润燥;血瘀的人,出血颜色暗、有血块,加桃仁 10~15 克、红花 6~9 克,活血化瘀;脾胃不好,吃了药容易腹胀、不消化的人,加砂仁 6~9 克、陈皮 10~15 克,理气健脾;头晕厉害的人,加枸杞子 15~20 克、女贞子 15~20 克,补肝肾、益精血;心慌的人,加柏子仁 15~20 克、龙眼肉 10~15 克,养心安神;咳嗽带血的人,加川贝母 6~9 克、百合 20~30 克,润肺止血;小便带血的人,加小蓟 15~20 克、瞿麦 10~15 克,清热利尿止血;更年期女性出血,加女贞子 15~20 克、墨旱莲 15~20 克,滋阴止血;孩子出血,体质偏弱的,加太子参 10~15 克、山药 15~20 克,温和补气健脾;有慢性病比如肝病引起的出血,加白芍 15~20 克、甘草 6~9 克,柔肝止血;感冒期间出血的,加防风 10~15 克、薄荷 6~9 克(后下),疏风清热;夏天出血,伴有中暑症状的,加藿香 10~15 克、佩兰 10~15 克,解暑化湿;冬天出血,怕冷明显的,加肉桂 3~6 克(后下)、干姜 6~9 克,温阳止血;出血时间长了,有点贫血的,加何首乌 15~20 克、枸杞子 15~20 克,补血养血;情绪不好、生气后出血的,加柴胡 10~15 克、郁金 10~15 克,疏肝理气;长期熬夜导致的出血,加夜交藤 20~30 克、合欢皮 15~20 克,养心安神;吃了辛辣食物后出血加重的,加黄芩 10~15 克、黄连 3~6 克,清热泻火;喝酒后出血的,加葛花 10~15 克、枳椇子 15~20 克,解酒止血。
虽然这个方子是我临床常用的基础方,是科普一下中医调血症的思路。血症不是小问题,有的出血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而且每个人的体质、出血原因、出血部位都不一样,比如同样是月经崩漏,有人是气虚,有人是血热,有人是血瘀,要是不辨证就乱用药,可能止不住血,还会耽误病情,甚至加重身体负担。
所以不管你是哪种出血,哪怕只是偶尔牙龈出血、皮肤有小血点,都别自己随便找药吃,一定要找专业的中医面诊。医生会通过看舌苔、摸脉象,问清楚你的症状、生活习惯,比如出血多久了、颜色怎么样、有没有其他不舒服,再结合西医的检查结果,比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综合判断你的情况,然后在这个基础方上调整加减,给你量身定制方子。只有这样,才能既安全又有效,把血稳住,把身体调理好。咱们写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大家多了解点中医调血症的知识,重视出血的问题。
身体不适不知咋辩证?公众号留言,我为你专业分析亲爱的各位网友,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本公众号的关注。
在交流中,我发现不少朋友面对身体小状况时,不知如何应对,也不了解自身中医辩证类型,存在健康困惑。
现向大家说明:欢迎在留言区留下健康问题,我会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为大家做辩证分析。
但因网络交流限制,无法面对面详细诊断,所以我只能提供辩证思路,不能给出具体用药指导,望理解。
我会每天挑选并回答 几个网友的辩证问题,认真对待每一条留言并详细回复,希望能帮大家了解身体,树立正确健康观念。
本文内容原创,如有转载请标明 “转自杏仁弘道公众号”,侵权必究。最后,希望朋友们再关注《杏仁弘道》及《华康中医综合诊所》两个公众号,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