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张隽)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为深切缅怀这位科学巨擘,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科学馆一楼119房间设立杨振宁先生缅怀室,于10月18日至24日期间每日9:00-21:00开放,接受各界吊唁。校外人士经报备通过后,可凭确认短信进校瞻仰。
这位以“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和“宇称不守恒理论”等开创性工作重塑了现代物理学的伟人,不仅以其科学成就照亮世界,更以他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文化坚守,为公众理解其科学人生与人文思考留下了珍贵窗口。
28年来,《中华读书报》与杨振宁先生结下了深厚的纸墨情缘。《中华读书报》曾刊发杨先生长文《关于季承的〈李政道传〉及〈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回应学界关切的历史问题。本报还刊发了多篇对他进行研究和报道的文章。这些文字,已成为理解他学术与人生的重要文献。
1997年1月17日,杨振宁先生在由香港中华科学与社会协进会与香港中文大学共同主办的演讲会上发表题为“科学工作有没有风格?”的演讲。《中华读书报》向杨振宁先生约稿,获得支持,于1997年9月17日、1997年10月15日分两期刊发了杨振宁先生署名文章《美与物理学》,详细记录了演讲的内容。文章引发较大社会反响,随后被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出版的物理类期刊之一《物理通报》1997年第12期全文转载。
2022年《中华读书报》刊发了葛墨林院士《我对杨振宁先生的一些认识》一文,文章系统阐述了杨先生令人敬佩的三个特质:爱国情怀、乐于助人、坚守原则。文章写道:“杨先生不止一次和我们讲,他们那代人的经历决定了他们必然怀有一颗爱国心,捍卫祖国的尊严和荣誉,为祖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更是自然而然的事。”每当国际学界出现涉及中国的不当言论,他总是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以理性的态度和充分的论据维护国家尊严。
他是儒家文化与家庭情感的践行者。在《杨振宁和他的母亲》(本报2021年9月刊发)一文中,挚友熊秉明细腻展现了杨振宁先生与母亲的深厚感情。1982年,杨振宁先生在《杨振宁论文选集》扉页上亲笔题写“献给母亲”四个汉字。熊秉明动情评论:“这全息性的记录献给母亲应该是最好的礼物,这礼物代表这样一句话:‘妈妈,这就是你的儿子。’”杨先生曾指出,儒家文化注重忠诚、家庭人伦与个人勤奋,这些文化特征培养了一代代勤奋而有纪律的青年。
他是一位“保守的革命者”。在1999年杨振宁先生的荣休晚宴上,物理学家戴森发表了题为《保守的革命者》的演讲(演讲内容刊发于2015年4月《中华读书报》),概括了杨振宁先生的精神特质。戴森指出,杨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他兼具革命性的科学贡献与对传统的珍视。“他对西方科学的杰出思维传统和对中国祖先的杰出文化传统同样崇敬。” 杨先生对数学形式美的热爱,照亮了他所有的工作。
他是“有血有肉的物理学”的引路人。杨振宁先生在《读书教学四十年》中写道,“有血有肉的物理学,才是活的物理学”。他的学生、斯坦福大学教授张守晟回忆,杨先生通过特选课题课,传递了对物理学的个人品味,让他领悟到“复杂的自然界能够通过简单而漂亮的理论公式来掌握”。他在石溪的第一位研究生Sutherland描述共同工作的时光:“在那间工作室里有十分温暖和被呵护的感觉,而气氛又是充满了智慧和激情的。”
他是科学史观与治学精神的捍卫者。杨振宁先生一生推崇“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求真态度。2017年,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大会上,他直言国内科学史写作混杂过多科普与文学杜撰的弊端,强调学术的纯粹与真实。中华读书报微信公众号以《我们的科学史写作为什么不成功》为题发布了讲话内容。杨先生这种对严谨性的极致追求,贯穿了他的科研与人文生涯。
2021年底,《百年科学往事:杨振宁访谈录》入选《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该书汇集了2016年至2019年间数学家季理真对杨振宁先生的八次深度访谈,涉及200余个丰富话题,“从数学到物理学,从数学家到物理学家,从他们的科学工作到浪漫故事,从学术上的亲密合作到互生嫌隙等,话题无所不包”,“信息量巨大,包含颇多学界秘辛,史料价值突出”。
先生已逝,风骨长存。杨振宁先生的思想光辉,必将穿越时空,照亮后来者的道路。
股票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