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李克农在陕北瓦窑堡创办了一期针对被俘东北军军官的培训班,学员是红军俘获的张学良领导下的东北军120名军官。开班第一天,这些东北军军官被引导进一个幽静的四合院。院内气氛凝重,所有军官面带严肃,默默无语,他们心里充满了忐忑与恐惧,担心即将遭遇的是辱骂、严刑拷打,甚至枪毙的残酷惩罚。
小院中一时间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忽然,一阵熟悉的东北民歌轻轻飘入耳中,只见十多个红军小战士迈着整齐步伐走进院子,开始齐声唱起《打回老家去》。这首歌旋律嘹亮,充满了激励与召唤,勾起了东北军官们对故乡的深切思念——那山川河流、亲人父母、妻儿老小,一幕幕如电影般在脑海中浮现。更让他们感慨的是,这些年他们的部队在国民党“非抵抗政策”的压制下,眼睁睁看着东北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却无力反抗,自己流离失所,甚至遭受国人责难;同时,也感受到作为杂牌军队被排挤、歧视的痛苦。
歌声中,他们心中封闭的记忆闸门被缓缓推开,一幕幕过去的往事如潮水般涌现,悲痛与委屈交织,许多人眼眶湿润,有的甚至哽咽难抑,泪水无声滑落脸颊。
展开剩余87%李克农静静地注视着这情景,沉默片刻后对身旁工作人员说:“我们的第一堂课,就是用一首歌唤醒他们对家乡、对国家的热爱和记忆。能流泪,说明他们内心尚存良知,依然是有血有肉的中国人。”
李克农为何要筹办这期军官培训班?这与当时中国复杂严峻的政治军事形势密不可分。1935年,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日本侵略军占据东北三省后,逐步向南推进,先后占领河北、察哈尔等地。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还调兵遣将“围剿”红军,形成多线对抗的局面。
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蒋军又命令张学良的东北军全力参与“围剿”红军。11月下旬,红军与东北军在崂山、榆林桥、直罗镇等地展开激烈交战。经历长征锤炼的红军士气高昂,势如破竹,连续击败东北军三个师,俘虏大量官兵。
瓦窑堡会议后,中央领导分析认为,虽然陕甘宁苏区蒋军兵力不少,但大多非蒋氏嫡系,东北军因与日本侵略者有深仇大恨,东北六十个团在故乡沦陷后流亡关内,内心依然怀有收复故土的强烈愿望。这些因素为团结抗日提供了有利条件。
1935年12月,联络局成立,李克农被任命为局长。他上任后即积极行动,从东北军俘虏官兵中着手打开局面。
一天清晨,春风拂面,阳光温柔。李克农在红军驻地土坪上,面对被俘东北军士兵展开热情洋溢的抗日爱国教育演讲。随后,他语气坚定地说道:“各位,去留自由,愿意留下当红军的,我们热烈欢迎;想回家的,每人发三块大洋。”士兵们听后,难以置信,纷纷问:“这是真的吗?”李克农笑着回答:“千真万确!”士兵们兴奋欢呼,部分留下加入红军,部分领取报酬踏上归乡路。回家的士兵们一路上将红军的抗日救国和宽宏大量传为佳话。
东北军120名军官参加了第一堂课。随后,毛主席、彭德怀、博古、邓颖超等领导亲自为他们授课。毛主席讲述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当提到“拿起枪是敌人,放下枪是朋友”时,军官们热烈鼓掌。博古讲解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壮丽山河……这些课程激发了军官们的民族自尊和自豪,内心燃起了强烈的爱国激情。
很快,军官们自发组建了抗日同盟会,展开热烈讨论。有的感慨:“这次学习让我收获良多,我愿意与红军携手合作。”有人说:“在这里我找到了理想和希望,决心加入红军。”还有人表示:“抗日要广泛动员民众,只有团结一致,国家才有希望。我想回东北军,争取更多人投身抗战。”
李克农一边办学习班,一边派刘澜波、栗又文等人潜入东北军秘书处任职,宣传抗日统一战线,努力促成与张学良的直接对话。学习班班长高福源,曾是东北军67军107师619团团长,张学良非常器重他。得知高福源在榆林桥战役被俘,张学良忧心忡忡,一天未进食。
高福源意志坚定,经过学习思想发生重大转变。他请求李克农安排他与张学良直接会面,表达共同抗日的决心。李克农权衡后认为应谨慎行事,决定先由高福源拜访东北军67军107师参谋长刘翰东,提出见面请求。
李克农向周恩来汇报计划,获得批准。1936年1月初,高福源返回东北军阵营,拜访了刘翰东,还见到了张学良十分器重的67师军长王以哲。高福源与王以哲寒暄后,坦诚分享了自己在瓦窑堡的经历和思想转变,表达了坚决抗日的决心。他说道:“若能与红军合作,收复东北指日可待,民族必能扬眉吐气。”
王以哲听罢心生敬佩,感叹红军的影响力,遂向张学良请示会谈事宜。通话结束后,王以哲带着笑意告诉高福源:“少帅同意,会派正式代表来会谈。”
高福源立刻返回瓦窑堡,向李克农汇报进展。李克农与毛主席、周恩来商议后,决定派遣十余人组成谈判组,由自己任组长,前往与张学良会面。临行前,毛主席叮嘱李克农:“克农,这重任交给你了。”李克农郑重承诺:“一定不负重托。”
2月21日,风雪交加,李克农率谈判组踏上旅程。道路泥泞难行,经历四天跋涉,他们抵达富县城外。高福源入城联系东北军团长,受到热情接待。东北军安排宴请,随后护送李克农一行于2月25日下午抵达洛川。
谈判组耐心等待与张学良会面。突然,张学良来电称因事赴南京,暂时无法回洛川。组员们纷纷猜测他是否临时变卦,害怕日军和国民党压力,故意拖延。李克农镇定分析:“事已至此,开弓无回头箭。我们还需摸清实际情况,不宜慌乱。何不先与张学良的部队开展局部合作,试探可能性?”
众人赞同此策。随后,李克农与王以哲会面,双方洽谈合作,谈判气氛融洽。两天内达成五项口头协议,涵盖红军与67军共同抗日、互不侵犯、修复公路及通商等内容。协议提交总部获批,几日后正式下达到双方部队,开始执行。
3月3日,张学良自南京返回西安。4日,他亲自驾机抵达洛川,匆忙前往李克农驻地,歉意满怀:“让诸位久等,真是抱歉。”他身着银灰长袍和黑绒马褂,头戴帽子、墨镜,形象颇似富商。
李克农幽默调侃:“张将军,解甲归田做生意了?”
张学良巧妙回应:“我是来做买卖的。”
李克农笑道:“那是整批销售还是零售?”
张学良答:“做生意就做整销,不做零售。”
两人初次见面便默契十足,谈笑风生,仿佛旧友重逢,迅速消除隔阂。
3月4日下午,双方展开正式会谈,会谈持续至5日凌晨5时,达成三项协议:派全权代表与张学良在延安进一步商谈;设代表常驻西安;解决红军代表经新疆赴苏联的通道问题。
三天后,李克农率谈判组返回瓦窑堡。决策层听取汇报,肯定会谈成果。随后,周恩来被任命为全权代表,继续与张学良谈判,并派刘鼎到张学良阵营担任参谋,负责联络工作。
4月7日,周恩来、李克农率警卫队启程。9日,张学良乘飞机抵达延安,派人接待我方代表团。当晚,会谈在延安一座静谧教堂内展开,军队严密守护周边。
会谈气氛友好,双方畅谈重点: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互通商贸。张学良忧虑:“若被蒋介石知晓秘密谈判,他肯定不高兴,如何保密?”周恩来安慰:“不必担心,红军6月份撤出瓦窑堡时,你去见蒋介石会有合理交代。”
我方的诚意让张学良深受感动,他慷慨拿出两万银元作为支持:“这是我个人心意,过几天再送20万法币。”李克农感激接过,表示:“感谢将军,我们齐心协力,共同抗战,驱逐日本侵略者指日可待。”
会谈从9日黄昏持续至10日凌晨,气氛融洽无间,顺利达成协议,包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互派常驻代表、通商以及东北军提供弹药支援红军等条款。
会谈结束后,周恩来与李克农火速返回瓦窑堡。领导层听取汇报,充分肯定此次延安会谈成果。此后,双方关系日益密切,合作稳步推进。
红军通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极大改变了东北军尤其是张学良等人的思想观念,初步实现了争取东北军共同抗日的战略目标。
深入挖掘战争史料,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回。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